我也想問我兒子 到底發生什麼事
死刑犯A,殺害好友後勒贖。死刑犯陳昱安,砍殺父親111刀。死刑犯鄭捷,於捷運上隨機殺人。「死刑犯」是司法給他們的一個標籤,但這三個人作為人的身分卻為人漠視,而至親背負之痛,更從來無人知曉……。
曾以紀錄片《起點》、《我無罪,我是鄭性澤》長期關注司法議題的導演李家驊,這次選擇了三位犯行各異的死刑犯為主角,有人尚在服刑,有人在獄中自戕身亡,有人已遭到槍決伏法。在「殺人償命」的正義大纛前,他們的命運殊途同歸,宛如報廢物件,但在律師、死囚家屬面前,標籤之後卻是一個個血肉之軀。全片以平實採訪片段與報導影像,不拘泥於法條本身,而是深刻表達導演對「人」的處境關懷,爬梳現代台灣司法死刑史之餘,也引出對現行體制的叩問。
【各界好評】
「回歸最原始的本質:死刑犯跟你我一樣,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。」- 公民教師 黃益中
「透過律師和家屬的側寫或訪談,讓大家更瞭解知道死刑不只是單一面向。」- 議員 林穎孟
「用非常有耐心以及謹慎的方式去呈現這個議題,希望可以跟社會更多人做討論。」- 導演 鄭有傑
「從人的角度,去思索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人做了這個錯誤的選擇,是非常重要的議題。」- 律師 尤美女
「非常震撼。不管是死刑犯還是家屬、律師,每一個人都在議題裡呈現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樣貌。」-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施逸翔
「心情非常沈重。是不是能有更多的對話,讓我們能在更前端的地方,阻止什麼事的發生。」- 中華民國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 王薇君
這部紀錄片好的地方在它沒有要為受刑人開脫,也沒有要為廢死做討論,而是讓人看著各種無明與各種罪,與人在這混沌的世間中,是否還對清明有所追求。
釀電影|馬欣
這是一部十分溫和的作品,對於想加入關注死刑存廢、受刑人、受刑人家屬等議題的人,值得一探究竟。而一部好的作品,需要你我支持,生活在資訊爆炸的年代,不可忽視網路時代帶來新興的潮流,推廣社會議題不再只是走上街頭、召開傳統記者會。
法律白話文運動|潘宏朋
我很喜歡李家驊在監獄景觀的畫面構圖、鏡頭的運動及聲音剪輯的運用。即便在這些空鏡頭裡沒有任何的文字或對話,但李家驊總能透過鏡頭與環境音,帶動電影整體的影像氛圍,也帶出李家驊對死刑犯的人性及情感上的深切關懷。在死寂、灰暗、充滿金屬撞擊聲的冰冷畫面裡,埋藏著李家驊充滿情感溫度的關懷視角。
MPlus|劉文翼
關於死刑,導演自有其看法,但沒有透過影片強加給觀者,他選擇相信觀眾,留下空間讓人思考。我想這部電影是我們的一個機會,讓我們在這個重要議題上不致淪為那個缺乏思考的平庸之惡。
《日常對話》導演 黃惠偵
2020 金馬獎 最佳紀錄片提名
2020 台北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提名
2020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台灣獎提名
2020 台灣國際人權影展
2019 金馬影展 世界首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