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炸!最燃!一場改變人生的熱血豪賭!
加拿大國際管風琴大賽(CIOC)被譽為「管風琴界奧林匹克」,每三年於蒙特婁舉辦一次,開放全球35歲以下頂尖樂手競藝,爭奪價值超過10萬美金的大獎。本片記錄了2017年第四屆賽事,來自12國的20名參賽者進行淘汰賽,決賽由6人競逐第一名寶座。影片聚焦5位才華洋溢的年輕管風琴家,跟隨鏡頭,逐一揭曉魔鬼訓練課表,以及充滿個人風格的競賽策略,見證他們挑戰自我、幻化出高超琴藝。最終會是哪一位幸運兒成功馴服「樂器之王」,贏得管風琴界最高榮譽?
【導演的話】
一聽成主顧!CIOC管風琴大賽初體驗
我第一次看到管風琴演奏是在2008年第一屆加拿大國際管風琴大賽(Canadian International Organ Competition,下以簡稱CIOC代之)。一位家中老友是管風琴家,送我免費門票。其實那晚我有點卻步,我對管風琴沒興趣,也對坐在硬板凳上聽兩小時古典音樂提不起勁。關於上述兩點,後來證明我錯了。
首先驚喜的是,管風琴家並不像以往在教堂那樣隱而不現。現場有實況轉播,將演奏的女樂手投放到滿場聽眾面前的大銀幕。我敬畏地欣賞這位年輕女性完成艱鉅任務,她同時彈奏三個鍵盤和一個踏板,眼到、心到、手到、腳到,四者配合無間地演奏交響樂。這段表演實在令人著迷。
另外音樂本身,就像我從未聽過的。曲目涵蓋全面,從巴哈到現代作曲家。我也才發現其中一些名家竟來自我的家鄉蒙特婁。管風琴能產生的各式聲響也令人耳界大開。從細緻哨管到雷轟低鳴,這種神奇樂器所蘊含的力量和能達到的音域實在是無懈可擊,一聽成主顧!
發現新世界!時髦年輕人專精管風琴
當我繼續聆賞時,很快便忘了教堂長椅有多硬。問題在我心中升起:怎能有人可以掌握這麼困難的樂器,尤其無法像小提琴或吉他那樣在家練習?這一群時髦的年輕人,如何對這種神秘樂器感興趣的?為何管風琴家被藏在教堂閣樓,沒人能親睹這種不思議的音樂壯舉?我心裡很清楚,必須將這般神奇的樂器演奏呈現出來,讓觀眾得以欣賞。
雖然我在2008年被管風琴圈粉,但直到2015年拍攝第一部紀錄片《Shiners》時,才出現要記錄CIOC的想法。某次在香港收工之後,我和攝影師范洛伊科(Van Royko)夜裡尬酒,他向我吐露想拍攝CIOC的紀錄電影。我說我認識大賽的藝術總監,於是就正式啟動了。CIOC張開雙臂歡迎我們,並開放完整的拍攝權限,讓我們得以記錄賽事和參賽樂手。
當年輕的管風琴家在台上透過大多數人認為作古的樂器相互競技、拚死備賽、搏命演奏時,他們正在重新定義潮的含義。《奪冠之路:管風琴大賽》追隨他們逐夢,在這種最有趣的非主流文化專業樂手背後,挖掘出幽默、戲劇性和滿腔熱情。
音樂比賽不同於體育競賽,它不單是挑戰個人的實力、意志力、耐力,更是音樂家人格特質、學養,甚至是文化背景的整體呈現。最後能勝出的取決於評審們的音樂品味,更和比賽時的運氣有關。影片中的冠軍得主音樂養成過程特殊,也深具個人魅力。
管風琴演奏家 陳相瑜
2019 Hot Docs加拿大國際紀錄片影展 世界首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