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美國黑人的故事就是美國的故事,這故事並不光彩。 」— 詹姆斯.鮑德溫
本片改編自美國作家詹姆斯鮑德溫未完遺作《謹記此屋》。作品憶及196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過程和他的摯友—麥格艾佛斯、麥爾坎X和金恩博士三大精神領袖接連遭到暗殺的事件。然而這部作品尚未完成,鮑德溫就因胃癌逝世,遺下手稿來到活躍的社會實踐家導演哈烏佩克(Raoul Peck)手中,成就了這部見證美國民權運動最重要的光影篇章!
【關於電影】
「年度十大佳片」—《紐約時報》
「揪心的觀影體驗」—《洛杉磯時報》
「為全體美國人敲響一記警鐘」— 《阿姆斯特丹新聞》由山謬傑克森感動獻聲、刻劃美國民權運動血淚史的《我不是你的黑鬼》,自推出後便嶄露鋒芒,不僅橫掃數座國際影展最佳紀錄片、觀眾票選獎,更強勢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,榮獲BBC嚴選2017十大必看佳片,高踞美國各大傳媒年度推薦最佳影片,佳評如潮!
不管是電影中美國黑人平等運動、或則在近代越來越多少數與過去未聽見的聲音開始發生,《我不是你的黑鬼》電影所描述的不只象徵黑人的爭取自我權益,更是一個被漠視群體,必須開始被世界看見,說出自我的開端。
部落格影評|陸坡
《我不是你的黑鬼》是極少數能用充滿層次、複雜但清晰的思辨去論述黑人民權題目的作品。電影中鮑德溫的話語或許適合今日,更勝於他寫下此些字句的六O年代。
影評人|黃以曦
當美國種族主義及族群隔離盛行的年代,當自己、家人、朋友、族群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時候,需要多大的勇氣與犧牲挺身而出為平權而奮鬥?詹姆斯.鮑德溫是一個頗為獨特的存在。
新頭殼Newtalk|林伊辰
導演用鮑德溫的個人見解,闡明了美國當代面臨的現狀。電影裡六O年代警察用暴力對付黑人的片段,交錯著近幾年美國社會所發生的類似景象,並藉由鮑德溫的話語縮短了兩個時代之間的距離。這一系列黑人死亡的事件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相似之處,彷彿歷史正一再地重演。
MPlus云閱讀|Mumu Dylan
2018 凱薩獎 最佳紀錄片
2018 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
2017 柏林影展 電影大觀單元觀眾票選獎
2017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紀錄片提名
2016 哥譚獨立電影獎 觀眾票選獎提名
2016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紀錄片
2016 芝加哥國際影展 觀眾票選獎
2016 多倫多影展 觀眾票選獎